以“四共”質量模式擦亮“李白故里•特材新城” 城市名片
2025-09-11 中國質量萬里行 點擊:次
在李白故里,一座以“特材新城”聞名遐邇的工業強縣——江油,正以質量為筆,創新為墨,描繪著高質量發展的壯麗畫卷。
郡縣治,天下安。近年來,四川江油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連續三年上榜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2025年位列第88位),入選“2024中國有影響力的城市產業名片(縣域版圖)”,獲評“中國特冶新材料產業高地”,讓“李白故里·特材新城”這張城市名片在全國舞臺上熠熠生輝。
從傳統工業強縣邁向新質生產力高地,江油躍升背后,離不開多維的質量“密碼”。江油市深入貫徹質量強國戰略,以“齊抓共管、資源共享、難題共破、三化共進”的“四共”質量模式為核心引擎,大力推進質量強縣建設,因地制宜做大做強特色產業,加速從傳統工業強縣向新質生產力高地躍升,為江油加快建成綿陽市域副中心、全力沖刺千億全國百強縣注入強勁動能。
齊抓共管,匯聚質量提升“向心力”
質量工作,非一部門之責,乃全社會之業。江油市始終堅持高位推動、系統謀劃,創新建立市縣聯動機制,江油市人民政府與綿陽市市場監管局簽署《質量強縣合作備忘錄》,構建起“黨政齊抓、企業主體、社會共治”的高質量工作格局。
政策層面精準發力,先后出臺《江油市推動工業經濟持續向好十二條政策措施》《江油市質量強縣培育計劃》,并推動設立市政府質量獎,形成激勵引導閉環。資金保障同步強化,每年投入惠企資金超2000萬元,配套設立8000萬元質量發展專項資金,為企業質量提升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水”。正是這種上下一心的強大合力,推動江油市質量工作連續五年獲評“一等次”,并成功入選全省“質量強縣”培育名單。
資源共享,打造產業升級“加速器”
獨行快,眾行遠。江油市積極打破企業間的壁壘,推動創新資源高效流動與共享。依托特冶新材料產業集群內4個國家級、15個省級創新平臺,促進產學研協同攻關。鴻翔特鋼的電渣爐向17家企業優惠開放,鑫川特鋼西南地區最專業化熱處理中心為19家企業提供服務……“抱團發展”模式,讓整個產業鏈技術水平實現整體躍升。
與此同時,江油市深化服務賦能機制,創新“質量管家”服務體系,為33家重點工業企業配備“一對一”質量品牌專員,深入開展“質量技術服務上門”活動,為重點企業解決質量問題20余個,指導特冶新材料集群內企業牽頭或參與起草國家、行業標準24項,為企業的高質量發展精準護航。
難題共破,攻克關鍵技術“橋頭堡”
面對產業發展中“卡脖子”困境,江油市選擇以協同創新為“利劍”。通過構建“政府牽頭、鏈主引領、鏈員協同”的質量強鏈模式,組織實施2個產業鏈供應鏈質量攻關項目,成功解決5個產業鏈共性質量問題,攻克大型艦船索輪轂用金屬材料等一批“卡脖子”產品質量難題。
產學研深度融合加速技術產業化,攀長特與鋼鐵研究總院、商飛組建“創新聯合體”,六合特材與上海大學共建“產教融合”基地……一次次產學研的深度合作,推動江油在航空航天、高端裝備等領域的關鍵材料上實現進口替代,牢牢占據國內優勢地位。
如今,“江油造”已成為高端品質的代名詞:國家高端兵器用材占比21%,汽輪機葉片用鋼產量全國第一,盾構機刀圈及刀柄用鋼占比25%......
三化共進,激活產業轉型“新引擎”
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江油市以數智化、綠色化、品牌化“三化共進”為驅動,加速產業轉型升級。
數智化轉型提速,全市89戶規上企業實施“智改數轉”項目101個,華嶺光子入圍全省“智改數轉”標桿企業培育名單。江油市憑借航空航天特冶新材料產業鏈成功申報全省首批技術改造試點縣,獲得3000萬元省級專項資金支持。
綠色化發展深化,江油高新區成功創建國家級綠色園區,遠方高新裝備公司實現熱處理生產線噸鋼能耗降低50%、減排超60%,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長祥特鋼、六合特材獲評省級綠色工廠,陸亨能源節能技術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部推薦目錄,綠色發展底色更加鮮明。
品牌化賦能躍升,江油圍繞“李白故里·特材新城”特色名片,深入推進品牌建設,建成全國首個以地區冠名的特鋼產業發展指數及大數據平臺。特冶新材料產業集群上榜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六合特材獲得綿陽市政府質量獎提名獎,“江油特鋼”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
潮平岸闊風正勁,揚帆起航正逢時。江油市將持續深化“四共”質量工作模式,以質量變革驅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奮力打造質量強縣建設的“升級版”,為加快建成綿陽市域副中心、全力沖刺千億全國百強縣奠定堅實的質量根基。

掃碼投訴